×
臺灣文史系列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看見李火增Ⅲ:這些人與那些人•臺灣1935~1945

  • 作者:王佐榮 / 蔡蕙頻
  • 頁數:224頁
  • 價格:860元
  • 出版: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 9789869972734

關於本書

記憶,不是很明確,也容易被扭曲;但謊言並不同,反而清晰的讓人信以為真。日本時代五十年間所遺留下來的史料、論文數量龐大,同時近年來口述歷史記錄眾多,但大都偏向「文字的描述」,在某些關鍵問題上,總讓人抱有遺珠之憾。而在黨國教育下的刻意謊言,又將1945年前的臺灣與原本無統治關連的「中國情境」相互重疊,「記憶錯亂」的結果,呈現出另一種讓活在臺灣戰前世代人們感到錯愕的史觀與脈絡。也因此,李火增先生(1912〜1975)所留下來的底片更顯得彌足珍貴,他讓我們的父祖輩真實存活在一張張的膠卷裡。

2012年,李火增的長公子李靖德先生仙逝,長孫李政達先生於整理先人遺物時赫然發現多達12,000餘枚李火增生前以「徠卡」相機所拍攝的底片。經央請簡永彬老師主持的「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逐一仔細掃描、造冊之後,在國藝會的資助下於2013年底完成數位典藏計畫並發表部分作品。終生只會河洛語與日語的李火增,在戰後成為「失語的一代」,其作品中有八成左右數量是拍攝於1937〜1945年之間,因此讓日本時代臺灣史研究所缺乏的非官方「平民生活」影像拼圖,就此補上。

繼2017年《看見李火增.薰風中的漫遊者》、2020年《看見李火增II.南風中的觀覽者》出版之後,2021年《看見李火增III.這些人與那些人》出版,其副標題原為1981年法國導演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的電影名稱。一如任何時代,當時亦有富人與窮人、權力者與被統治者、日本內地人與臺灣本島人以及高砂族、和文化與洋文化以及臺灣文化的融合、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的衝擊、有歡笑也有悲哀。在那個時代,「這些人與那些人」是以何種面貌相互共處?又是以何種生活方式共度五十年間的日常?在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從中又獲得何種啟發與學習?這些似乎都在李火增先生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線索,也讓敝人重新追尋著先父、先祖父所踏過的足跡,藉由影像建構真正屬於他們的「記憶」。因為,「記憶」無法被覆蓋,除非我們自己願意。

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本網站所有圖文版權所有.法律顧問:林東乾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