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歷史系列

智慧的閃電 1940年德國西線戰場寫真

  • 作者:王佐榮 編著
  • 頁數:256頁
  • 價格:620元
  • 出版: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 9789869427630

內容簡介

這是一場分處於兩個世代軍隊之間的戰鬥。這也是一場大膽果斷與猶豫軟弱之間的戰鬥。1940年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充滿智慧與膽識的「鐮割計畫」向西歐各國出兵。從5月10日起,盧森堡當天投降、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18天投降而法國則是43天後投降,一百九十萬人被俘,德國締造軍事史上無人能及的紀錄與奇蹟。聯軍輸了這一場不應該輸的戰爭,其原因在於戰爭憑藉的不只是武力,更重要的是「意志」與「智慧」。
本書收錄300張圖片,真實而詳盡地介紹這場一面倒並成為軍事史上經典範例的戰役。

簡介
1918年11月8日,德國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火車上簽下降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當時「侵略或被侵略」的帝國主義背景下,1940年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充滿智慧與膽識的「鐮割計畫」向西歐各國出兵。從5月10日起,盧森堡當天投降、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18天投降而法國則是43天後投降,一百九十萬人被俘,德國締造軍事史上無人能及的紀錄與奇蹟。聯軍輸了這一場不應該輸的戰爭,其原因在於戰爭憑藉的不只是武力,更重要的是「意志」與「智慧」。

序 智慧的閃電
西方文明自19世紀中葉開始,打著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敗、物競天擇」的主流思想,演變成主要國家擴展勢力的「帝國主義」。在這樣的思潮之下,全世界只剩下「侵略、殖民」或是「被侵略、被殖民」的兩個選擇。肇始於西方世界的「帝國主義」大量在亞洲、非洲等當時尚未現代化地區進行戰爭、侵佔、殖民;而列強與列強之間也為爭奪地盤與利益互不相讓,兵戎相見是「國家帝國主義」的唯一選擇。

在此背景之下,現今被看成是侵略野蠻行為的列強「帝國主義」,在當時是再自然不過的國家行為,而戰爭是從事這種國家暴力行為的當然之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是「國家帝國主義」並未隨之終結,戰勝國竭盡所能羞辱與剝削戰敗國,把戰敗國當成被殖民的對象,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德、奧等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同時,一旦國家復興,侵略他國獲取利益就成為執政者的「天命」與人民的期待。

一戰中的戰敗國,特別是德國與奧匈帝國,過去百年來征戰海外獲取的土地與利益在一紙和約中煙消雲散,國家破產、人民飢饉。當有人登高一呼,揮舞民族復興大旗,自然成為眾所擁戴的對象。於是,希特勒在1930年代獲得執政權力,不消幾年功夫立刻廢除「凡爾賽合約」、奧地利宣佈併入德國、德國固有萊茵河以東領土回歸、國際默許大多為德裔居民的捷克蘇台德區轉讓德國。然而,其西方敵國,尤其法國數度出兵佔領德國邊境,在前述「優勝劣敗」思想下,德國出兵西歐、制敵於先、擴張疆界勢在必行。

一戰中德國雖然即有入侵法國的「施里芬作戰計畫」,但鑑於天時、地利無法配合,淪為紙上談兵。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型態也為之改變,融合希特勒與曼斯坦元帥構思的「鐮割作戰計畫」(Sichelschnitt Plan),在德國陸上機械化部隊與航空作戰的交錯配合下,成為立體作戰模式。而後人所稱的德國「閃電戰」(Blitzkrieg)的中心戰術理論就是「速度」(敵人不及防備)與「重量」(集中兵力單點突破)。

進攻法國最大的困難在於一戰後修築的「馬其諾防線」。法國在一戰後為了絕禁德國入侵,沿著德法邊境修築該全數鋼筋水泥防線。在佈滿地雷、障礙物的後方是個個相連的碉堡與砲口,交叉火網讓入侵敵軍振翅難飛徒具犧牲。同時,該防線深處可達地下七層,功能完全自給自足,甚至可供地下鐵路通行,這個做為「持久消耗戰」防禦為主的防線是人類地表上最堅固的偉大建築。

希特勒委由德國參謀本部將軍們所提出的諸項作戰計畫都是以「地平線」的平面式思維模式建構,戮力思考如何越過「馬其諾防線」進而減少己方損傷。然而,美術系與前奧地利陸軍下士出身的希特勒以及當時區區中將的曼斯坦卻不做如是想。他們是以「太空衛星」的3D立體作戰思維來看作戰地圖。如果,無法突破「馬其諾防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繞過」該處!最後再以繞到防線背後攻擊其脆弱的後門來一舉收拾掉它!

於是,德國兵分三路,真正的主力A集團軍越過比利時南方陡峭泥濘的阿登高原直取法國北部英法海峽;B集團軍攻擊荷蘭之後進入比利時中部包抄該國;而C集團軍採取「高調」的空降行動配合地面部隊攻擊德比邊界的埃本埃美爾要塞,讓西方英法聯軍誤以為這是主戰場而增援兵力,待A、B集團軍完成任務後增援該處的英法兵力將被層層包圍自然消失。而這一切,都將以快如閃電般的速度發生,出乎敵軍意料之外!

後人普遍認為,名聞遐邇的德國「西線閃電戰」,德軍憑藉的是大批裝甲部隊與強大空軍力量所達成改變近代戰爭形式的勝利。但是,如果比較當時德國與荷比盧英法聯軍兵力、戰力可以發現其實不然。法國號稱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聯軍比德國士兵多16個師、坦克比德國多1.5倍同時德國並無重型坦克、火砲是德國的兩倍、作戰飛機也是德國的1.5倍。由此可知,光憑藉「武力」是無法屈人之兵的。

造成1940年5月10起,盧森堡當天投降、荷蘭5天投降、比利時18天投降而法國43天投降結果的德國「西線閃電戰」,憑藉的是「智慧」與「創意」,而「閃電」與「意志」是其終極支撐。畢竟,人類與科技都在進步,西方聯軍以「打一次大戰的思維來打二次大戰」的模式被證明是毫無想像力的。而想像力才是推動人類智慧的根本力量。

編者 王佐榮

目錄

第一章 序幕
第二章 佯攻
第三章 越過阿登
第四章 99%的勝利
第五章 佔領下的西歐
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本網站所有圖文版權所有.法律顧問:林東乾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