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歷史系列

動盪的青春──希特勒青年團

  • 作者:王佐榮 編著
  • 頁數:208頁
  • 價格:520元
  • 出版: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 9789869427616

內容簡介

「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這個名稱常讓人感到神秘與不解。其實,在「希特勒青年團」的草創時期,其性質與我們所熟悉的「三民主義青年團」或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創立宗旨十分類似;在其他國家的青少年組織則有「童子軍」、「大日本青年團」或是著重思想教育的「共青團」等。「希特勒青年團」最早的設計是希望德國青少年男女,能在這個團體當中強化體能、健全心智、培養團隊意識,為培育民族下一代的優秀民族血輪提供平台。然而,這樣的理想,在隨著二戰戰局的進展,出現了質變與令人扼腕的結局。

「希特勒青年團」的前身,是創立於1922年的「少年衝鋒隊」,這是一個屬於德國國社黨旗下的少年組織。透過這個組織,希望能把國社黨反共產、反資本主義、反猶太的理念灌輸給德國少年,並提前發掘該黨的未來人材。

隨著時代的演變,希特勒領導的國社黨在德國國會選舉中受到選民的支持,希特勒本人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第二年進而成為德國元首,德國上下陷入一種狂熱狀態。當時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相信,希特勒是一個能夠重新振興德意志民族的偉大領導人。另一方面,在第二任「希特勒青年團」領導人席拉赫的組織下,1932年,自願加入該團的10歲以上青少年已經超過十萬人以上。到了1933年,全德國一半以上的18歲以下青少年男女,至少有一半都自願性的加入「希特勒青年團」與「德意志少女聯盟」。

要瞭解歷史的真相不能單從現今的觀點來理解,必須追溯至歷史發生當時的時空背景方能得出清楚輪廓。在1930年的德國,為了能一掃重壓在德國身上的不公平「凡爾賽條約」,全國上下都希望能有一個「偉大的政黨」與「偉大的元首」能帶領國家重新振作起來。而的確,希特勒在執政初期也能一一兌現他競選時的承諾。於是,德國的青少年以能參加「希特勒青年團」為榮,而其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能為「新德國」盡一份心力。因此,自願加入該團的人數激增,絕非出人意料之外。

在早期的「希特勒青年團」活動裡首重體能教育,因為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有強盛的民族。各式體能教育與競賽在全德各地展開,這樣的作法其實類似古希臘的青少年培育方式。其次,該團讓團員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興趣活動,泛舟、航海、野營、登山、飛行、騎馬、摩托車、文藝、舞台話劇、音樂詩歌。讓青少年能儘早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嗜好,以便確定人生方向及早為國家服務。如此的立意,在方向上是良善的,簡而言之就是「童子軍」活動的極致版。

到了1936年12月,雖然全國自願加入該團的人數已經超過五百萬人,但是席拉赫透過德國議會立法規定必須加入該組織,因此演變成全國10歲以上青少年都必須強制加入。「希特勒青年團」與「德意志少女聯盟」從此開始質變,其分水嶺就在於「自願」與「強制」的差異。

1940年,艾克斯曼成為「希特勒青年團」的第三任領導人,也從此讓該團走向更加扭曲的道路。自1942年開始,「希特勒青年團」從一個充滿普魯士優良傳統的組織,變成一個尚武精神的團體。體育競賽變成軍事訓練,藝文活動變成思想課程。進而,在1943年直接將該團17歲以上的青年編組成「希特勒青年團師」,利用他們從小被培養的愛國意志,直接運用在殘酷戰場的意志勝負上。

果不其然,「希特勒青年團師」在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後,在法國西岸通往巴黎的必經康城必經要道死守,成為一支盟軍眼中「狂熱犧牲」的自殺性隊伍。強悍、冷酷、不知生死與退卻是盟軍對這個新成立的裝甲師的印象。原本盟軍情資中的這群「孩子兵」,居然成為德國在1944年6月至9月西線戰場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成為英美加聯軍揮之不去的夢魘。「希特勒青年團師」成員從小所受的熱血教育,讓他們把民族的利益視為唯一要務,用肉身抵擋盟軍坦克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讓盟軍深惡痛絕的「希特勒青年團師」,其成員也成為遭獵殺的對象。

其後,艾克斯曼又食髓知味,一再派遣「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加入德國各軍種,士兵年齡也因耗損日日下降。直到1945年德國戰敗前,軍中居然出現12歲的小士兵!他們直到閤上雙眼的最後一刻依然相信,德國是永遠的千年帝國,他們的犧牲必然能造就出一個千年神話。如此的信念與意志,最終造成成千上萬加入守衛「柏林之役」的少年少女團員,只有區區少數得以生還……。

目錄

序 動盪的青春

第一章 德意志民族的未來

第二章 組建與訓練,目標康城

第三章 師長殞落與康城激戰

第四章 「希特勒青年團」鎮魂曲

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本網站所有圖文版權所有.法律顧問:林東乾律師